發布日期:2017.9.1 萊蕪震鳴礦機
“我們不贊成抓環保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觀點。”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崔書紅27日在環保部例行發布會上做出上述表示。他說,過去,一些違法排污企業,大幅壓縮環保成本,甚至根本不投入環保,劣幣驅逐良幣,因此獲得了比嚴格執行環保政策的企業更高的利潤,嚴重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,阻礙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。
自2015年底開始的中央環保督察巡視,以猛藥去疴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,對污染采取了“零容忍”的鐵腕治理措施,兩年內覆蓋了全國31個省(區、市),超過1.5萬人被問責,可謂是成效明顯、有目共睹。
但與此同時,“環保督查導致漲價潮”的說法也甚囂塵上,近日,舍弗勒‘求救’事件再次讓“環保”與“漲價”成為了坊間熱詞。
“抓環保導致原材料漲價影響經濟”是否存在?環保高壓是否到了難以承受的程度?
不可否認,環保督查雷厲風行、如火如荼開展的同時,不少商品的確存在價格上漲現象。尤其是與環保關系較為密切的家居建材、基礎化工、塑料等行業,紛紛以限制產能、原材料供應短缺為理由,一波又一波抬高著商品、服務等價格。如成都地區自環保督察以來,水泥價格上漲幅度在30-50元/噸,砂石價格已突破200元/噸,需現金采購且“有價無貨”……來勢洶洶的“漲價潮”讓處于新房裝修中的筆者“痛之深”,朋友圈中各類“停產視頻”和“無貨宣言”的刷屏,更讓人“急之切”,在抓緊采購和停工等待中搖擺不定。
但理性分析后發現,產品價格的變化主要由供需關系造成,影響因素甚多,并不取決于環保督查一個方面。而為“環保督查漲價論”搖旗吶喊的大多是企業主,他們借著“環保”之名行著“漲價”之實,算的是個人盈利的“經濟賬”,卻忽視了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“生態賬”,“抓環保導致原材料漲價”是個偽命題。
眾所周知,環境污染是人民群眾長期以來關注的熱點難點,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。違法排污企業靠壓縮環保成本,甚至不投入環保來獲得更高的利潤,不僅嚴重破壞市場競爭秩序,阻礙產業結構優化升級,更嚴重導致生態環境惡化,赤裸裸的劣幣驅逐良幣。
因此,決不能因治污的“陣痛”而縱容制污的“長痛”,政府更要堅定鐵腕治污決心,加大環保倒逼力度,凈化市場環境,促進經濟結構調整,提高經濟發展質量,打贏生態環境的保衛戰和轉型升級的持久戰。對于企業而言,與其心存僥幸、四處求救,不如主動適應依法監管常態,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,走出一條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新路。
|